大发彩票-林彪与粟裕的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(张雄文)
你的位置:大发彩票 > 新闻动态 > 林彪与粟裕的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(张雄文)
林彪与粟裕的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(张雄文)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4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39

林彪与粟裕的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(张雄文)

林彪与粟裕作为新中国的百战将军,都曾立过奇功,创造过解放军战争史上的奇迹。他们的爱好几近相同,有时候动作神情都像一母所生的双胞胎。那么,他们的关系究竟好到什么程度?为何一个在建国之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“副统帅”,而另一个却默默无闻,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?

皆因生病险误军国大事

粟裕与林彪都生于1907年,只有月份的细微差别。他们一个生于洞庭湖以南,是“无湘不成军”的“南蛮”;一个生于洞庭湖以北,是“天上九头鸟,地上湖北佬”的“楚才”。

林彪曾偶然雅兴,战后穿着缴获的日军军服遛马,被阎锡山的小兵蛋子当作日寇误伤,留下了一辈子的后遗症———怕风、怕光、怕声音。头疼的时候,头直晃,只好用一条小毛巾捂着头使劲揉。

粟裕更是负伤6次,两次伤在头部(3块弹片终身留在颅内)。头疼的时候,头发都不能碰,也不能摸。他的脸总是异常通红,经常说脑袋发胀。后来还不能左右环视,吃饭时,要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直线上。

他俩的怪病还都曾差点耽误毛泽东的军国大事。1950年9月3日,国难思良将之际,毛泽东不无遗憾地电告急盼东北边防军统帅尽快到位的高岗:“林、粟均有病……暂时均不能来。”

国内战争创造了最好战绩,蒋介石的五大主力各自“包干”了两个的林彪、粟裕,“卧龙凤雏左右得一”,随便哪一个不病,毛泽东的心就不用那么提到嗓子眼上。可他们偏偏都上不了朝鲜战场,毛泽东只好让他们先后前往苏联治病,另请老将彭德怀出马。

都敢于直犯“龙颜”向毛泽东进谏

粟裕跟林彪早年都加入叶挺的“铁军”,参加了南昌起义,一个是连长,一个是班长。因为级别低,都没做成人民军队的创建者。朱德带他们走上井冈山,一同吃红米饭,喝南瓜汤。他们也一起跟着朱德,在井冈山弯弯绕绕的小路上,用扁担一次又一次挑粮食。

后来,他俩奔赴抗日战场,奇兵设伏,痛击日寇。虽然斩获均有限,却各自为中共仅有的两支军队来了个漂亮的开门红,振奋了中国人抗敌的决心。

他们两人职务虽有差异,却其实都主要只管打仗。林彪虽然是东北局书记、野战军司令员,却对与军事无关的大小之事,一概不予过问,被老搭档罗荣桓称为“林总的重点主义”;粟裕虽然只是野战军副司令员、代司令员兼代政委,却被毛泽东明令负责战役指挥,掌管全军征战事宜,被老搭档陈毅称为“华东军事主要靠他”。

他们还都吃过“豹子胆”,敢于直犯“龙颜”,向毛泽东“斗胆”进谏,甚至和他老人家来来回回“掰手腕”。林彪情急之时,会说:“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。”粟裕虽不这么直白“无礼”,但也一身“牛”脾气,“犟”得很。毛泽东屡次三番叫他过江南,他情知不妥,便一而再再而三地“斗胆直陈”,不到黄河心不死。

毛泽东虽然起初颇为恼火,说:“林彪不南下,粟裕不过江,我们这个大戏难唱喽!”但他最后还是听了他们的话,成就了他们的美名,也成就了自己的美名。

二人互相欣赏

在军事上,林、粟二人从不忌恨争宠,而是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,惺惺相惜。终林彪一生,只与粟裕及老部下陶铸两个人谈得来,尤其和粟裕谈军事时,话匣子就如同拧开的自来水龙头,滔滔不绝,欲罢不能。

粟裕苏中首战之后,毛泽东将他的战例通报给各战区,东北的林彪当然也收到了一份。他其实一直在关注其他战区的战况,晋察冀战区一些战役失利的资料就摆在他的办公桌上。敌我优势在我却反遭严重失利,林彪百思不得其解;而粟裕以3万劣势之兵敢于迎战12万美械国军,还能一口气快刀切豆腐,酣畅淋漓,七战七捷,他对这个经典战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他叫来了自己的参谋长刘亚楼,命他收集苏中战役更多的资料。刘亚楼劳神费力弄来后,他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,仔仔细细琢磨了两天。刘亚楼有事再进去时,林彪忽然感慨地说:“粟裕尽打神仙仗。”突兀的一句话,刘亚楼摸不着头脑,没能听懂,林彪便接着解释说:“粟裕打仗真行,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。”

虽然夸赞里还有些许自矜,但他内心的折服也是显而易见的。粟裕已非吴下阿蒙,自当刮目相看,他从此格外关注起来,郑重交代刘亚楼说,多留心收集粟裕作战的资料。

粟裕还在继续创造经典。在林彪的辽沈战役前,他的宿北、鲁南、莱芜、孟良崮、豫东、济南之战,有如钱塘江潮,一浪高过一浪,无不令世人震惊,也令行家里手的林彪喝彩。

到粟裕淮海战役收官时,林彪的钦佩越发溢于言表。

蒋介石用以“救火”的统帅级别爱将杜聿明,曾重返东北巧施妙计,接走了国军万余劲旅,转运其他战场,使辽沈战役美中不足,留下了不小的遗憾,林彪还叫毛泽东给狠批了一顿。

淮海战役中,杜聿明又企图故伎重施,准备在粟裕面前“耍耍”大刀,但麾下30万蒋介石最后的嫡系精锐,却被粟裕围成了瓮中之鳖,丝毫动弹不得,最后他本人也乖乖成了阶下之囚。

之后,林彪向刘亚楼索要淮海战役的资料,刘亚楼却还没来得及全面收集,他便一脸不快地责备起来。

刘亚楼很有些不解,笑着问道:“林总,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,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?”

林彪回答说:“你这个人说话欠考虑。首先,我对打了大胜仗的兄弟部队都很感兴趣;第二,我对粟裕同志的了解,比你们要全面和深刻。南昌起义之后,从南征路上开始,及至井冈山时期,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。后来,由于经历不同,而形成了不同风格。我因为长期以来,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,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,我的担子很重,打仗较为慎重。一般情况下,有了七成把握才打,只有五六成把握,风险太大,不能打,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,又会失去战机,无仗可打!而粟裕同志呢,长期远离中央,长期孤军作战,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,不冒险就无法生存,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。如豫东战役,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。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,没让杜聿明跑掉,就值得研究、探讨和借鉴。”

事实上,粟裕对林彪也是钦佩的。毛泽东将台湾战役交给他之后,粟裕考虑到参战部队不仅是三野全军,还有其他野战军四个军的部队,又将影响到太平洋和东南亚局势,因此向毛泽东建议,派刘伯承或者林彪来主持战役,自己则作为华东战区的军事主官全力协助。

尽管毛泽东未曾答应,继续要他全权负责,但也能看出在他心里,林彪与刘伯承一道,是全党之内他最为敬重的两位军事大家。

“哥俩好”却最终“分道扬镳”

粟裕与林彪的爱好几近相同,都不抽烟、不喝酒、不打牌、不下棋、不跳舞,没半点世人最津津乐道、喋喋不休的“儒将风度”;又都沉静好思,不喜欢抛头露面,夸夸其谈。每天的必修课就是看地图,一坐一站就是老半天,动作神情都像一母所生的双胞胎。

由于相同之处很多且二人相互欣赏,所以当年粟裕落难后,林彪不仅没有落井下石,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,甚至还与叶剑英、萧劲光、陈赓等人一起,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。

之后,林彪还专门找到粟裕这位尽打神仙仗的人,两人相见甚欢,谈了很久。他先宽慰粟裕,然后说他“缺少党内斗争经验”。粟裕老老实实地说,自己不仅缺少,而且没有党内斗争的经验。

患难见知己,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找粟裕,而且说些忌讳的话,的确有上古侠义之风。

当然,虽有众多相同之处,但林彪是“老”资格的连长了,而且他还有两个过硬的条件,一是怀里揣着黄埔军校文凭;二是有两位中共党内资历不浅、比他大10岁的“老革命”堂兄:林育英与林育南。他能顺利进入黄埔军校,就是这两位堂兄引导、支持的结果。

林彪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外因,再加上自己“九头鸟”的因素,能比粟裕早一步脱颖而出,少年得志,“官”运亨通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但尝到甜头的他,后来逐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,开始崇尚起“勿讲真理而重迎合”来。

这只“九头鸟”,的确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。这些或许是他人生经验的意外收获,并非早年的他刻意的追求。他的仕途也开始超过朱德,成为再也无法超越、仅次于毛泽东之下的副统帅与接班人。

“文革”开始后,林彪走上了新的高位,成为了一人之下,亿万人之上的“政治林彪”,却又很快流星一般扫过天际,堕入谷底,横尸异域。

这位难得的军事天才,又一次以他“天马行空”的方式,与粟裕这位“谈得来”的同好告别了。



相关资讯